百笑灸法治心悸
##1.疾病概述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两种。惊悸的发生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因突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发病迅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发病缓慢,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关键症状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3.中医病因
心悸的病因主要包括禀赋不足,体质虚弱,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或因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扰乱心神;或因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或因嗜食醇酒厚味,脾胃蕴热化火而生痰浊,痰火上扰心神而发病;或因药物过量或毒性剧烈,损伤心气心阴而发为心悸。
##4.治则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5.主穴
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内关、神阙。
##6.配穴
若伴有气短神疲、惊悸不安等心虚胆怯的表现,加灸胆俞、日月;若伴有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梦多等心血不足的表现,加灸脾俞、足三里;若伴有胸中憋闷、形寒肢冷、大便溏薄等心阳不振的表现,加灸至阳、关元;若伴有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等阴虚火旺的表现,加灸太溪、三阴交;若伴有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等心脉瘀阻的表现,加灸膈俞;若伴有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等水气凌心的表现,加灸水分、阴陵泉。
##7.施灸方法、时间及选择灸具
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内关、神阙选用2号标准百笑灸筒,胆俞、日月、脾俞、足三里、至阳、关元、太溪、三阴交、膈俞、水分、阴陵泉等配穴也选用2号标准百笑灸筒,均采用温和灸的施灸方法,施灸温度以患者舒适为度,每穴施灸一炷,隔日1次,10天一疗程。
##按语
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分别为心和心包的背俞穴、募穴,属俞募配穴法,可调心气以定悸;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灸之可宁心通络,安神定悸;神阙培本固元,健运脾胃,脾胃健则心血充足,心神得养。
作者:赵百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