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术专长中风病综述(参考样本)
中医医术专长中风病综述(参考样本)
##1.申请人基本信息
姓名:梁泽永性别:男
年龄:50身份证号码:440xx
工作单位:xx中医门诊部
联系电话:156xx
##2.医术专长基本情况
擅长内服药技术诊治中风病
擅长毫针技术诊治中风病
疾病名称:中风病
代码:BNG080
中医药技术名称:毫针技术、内服方药技术,解语丹: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胆南星、木香。真方白丸子:半夏、白附子、胆南星、天麻、川乌、全蝎、当归、川穹、木香、枳壳。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 石决明、 栀子、 黄芩、 川牛膝、 杜仲、益母草、桑寄生、 夜交藤、 茯神。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秦艽、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熟地、肉桂、茯苓、人参、牛膝、杜仲、防风、甘草。羚羊钩藤汤: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南星、半夏、天竺黄、黄连、菖蒲、郁金。
##3.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临床擅长治疗中风。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流利为主的病症,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虚(阳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为其病机六端。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主要因风、火、痰、瘀。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标实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血逆乱所致,轻者风痰横窜经络,而为中经络,重者为肝阳肝风夹痰夹火上闭清窍而为中脏腑,轻者之间的转化往往发生在疾病的出发阶段,且变化迅速,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本人对治疗中风患者都是医院治疗未痊愈的,个别患者是住院期间上午输液下午来我处用针灸和内服药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的基本方为黄芪、全蝎、蜈蚣、僵蚕、白术、茯苓、甘草等中药,因为中风患者透发病因产生的不同症状在用药方面也会有所差异,如血压高的加桑寄生、泽且、羚羊骨、石决明、三七花,中风与口癖患者主要症状是口眼㖞斜,张口常伴耳后疼痛(即胸锁乳突肌起点与颈椎C1横突尖所在位置),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为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痰阻所致。一般针灸位置:头顶四联针,印堂,迎香,人中,地仓(笑肌治口流涎),风池(角度不能向内上逆进针)。流泪、目不能正常闭合,眉下垂加四白、攒竹(与眉同向进针),可配鱼腰穴、阳白穴。语言不清、舌强配廉泉穴(快速向上咽喉方向进出针),聚泉穴(舌根两边),用药方面基本方加白附子,胆南星、天竺黄,伴头痛加京子,防风,钩藤,羚羊骨;巅顶头痛加藁本能使治疗效果更快。至于中风偏瘫,手足不能动或手足拘挛,关节酸痛应用中药外,运用针灸治疗手足恢复运动功能是关键,头皮针对手足运动也是关键,中风偏瘫中药、针灸两者结合效果独到,是我家祖传经验,治疗效果相当理想。
###典型案例一:
苏xx,男,54岁。2013年03月16日经朋友介绍上门求诊,当时中风偏瘫,意识清楚,头痛,左侧手脚不能活动,神疲乏力,经常想昏睡,左侧手足胖浮肿,嘴略歪,发音不清楚,舌苔薄,脉象浮滑略数,纳差,腹胀便溏,辨证为风邪入脉络,气虚血瘀,肝风内动,湿重胃寒,膀胱湿热,治当补气、息风,养心神,活血祛瘀,开具搜风通络类及利水健脾药物3剂并配合毫针治疗,针刺头部,印堂、人中、牵正、地仓等相关穴位,因患者左侧手足不能动且有1个月之久,手关节存在半脱臼,在肩隅、曲池、外关、合谷留针,左腿环跳、足三里、三阴交、陷谷透涌泉穴,加快患者左边患肢恢复,每次治疗以补泻补形式捻针,留针一个小时,三剂中药后,头痛已愈,睡眠有改善,胃胀气有改善,胃口有改善,嘴歪斜基本恢复原样,手和腿能动,左侧手足肿胀见消。共治疗五次,约20天,患者能走路,约两个月如正常人行走和活动。
###典型案例二:
汪xx,男,61岁,2016年3月16日经同房患者介绍上门求诊,见其中风偏瘫,头胀不适,血压偏高155/90mmHg,左侧手脚不能活动,四肢温度稍冷,神疲乏力,且左侧手足浮肿,睡眠欠佳,纳差,舌苔腻,脉浮弦略数,辨证为风邪入脉络,气虚血瘀湿重,胃偏寒湿,治当补气祛瘀,健脾温胃,养心安神。运用全蝎、蜈蚣、僵蚕搜风通络类及丹参、桃仁类祛瘀等药物服用五剂后。兼针灸治疗(头四联针,右侧前后运动区,肩隅、涌泉等关键穴位),五剂药后患者表示睡眠改善,大便正常,血压正常,能自行拐杖走路,治疗十次后生活能自理,共治疗约三个月基本痊愈,见其如正常人行走和活动。
##4.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本人治疗中风病,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患者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血压偏高,血脂偏高,颈椎动脉供血不足,椎间隙变窄等所至的中风病单靠内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配合针灸治疗才会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5.医术安全性
中风患者常见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三高人群居多,在诊脉时发现患者胸闷,头感到不适,心脉浮洪大数或有结、代脉出现的,看其神色同患者交谈时怀疑患者病情有恶化之兆的,建议患者抓紧时间到医院治疗,以免耽误治疗时间,在运用中药时注意安全用药量,在不违反十八反,十九畏基础上进行配伍,避免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且日常配合毫针技术治疗时都会注意针刺深度,特别是头四联针会先询问患者是否接受过开颅手术,确保没有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头部针灸。另外,针灸时都会要求患者饱腹状态下针灸,以免晕针需要抢救。
##6.医术有效性
本人学医至今几十年,接触的患者大约5000,很多都是在医院治疗不愈上门求诊的居多,中风患者治愈率约85%。疗效评价标准:患者表示患肢活动有改善或面瘫基本痊愈为准。
##7.医术潜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本人在医术实践中出现过药物风险反应,部分患者服用白芍出现腹泻或小腹痛的症状,后期会对该患者减量或不用。另外对于如附子、白附子等毒性药物会提前告知患者先煎三十分钟再放入其他药物共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或建议其服用半碗后半小时无不适感再继续服用。几十年来,祖爷和家父都经常提醒药物的应用,至今未出现用药引发的安全问题。
另外运用毫针技术治疗中风偏瘫患者时也会注意针的深度,诊脉确定患者适宜针灸的前提下进行针灸。
8.本人对以上填写内容真实性做出承诺,如有虚假,愿意按照《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承担相应后果。
承诺人签名(按指印):
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