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其内在逻辑

##症状虽繁,谨守病机

我们中医方面的基本理论,虽然是建立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是哲学性的东西,就忽略了里头的基本逻辑性,诊断看病或者是对生理病理的解释,至少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比如说病人受风寒了,下一步化热了,这中间必然有它的逻辑性,就是说寒在什么样的因素作用下才会变成热,热出现了以后,它又会引起什么样的一些病机变化,导致什么样的症状,这些是必须能解释得清楚的。我们不能说只是通过取象,甚至说术数去直接得出结论。

我并不是说术数完全不对,但是术数的逻辑应该也要能说清楚,然后这些必须是可以重复的,而且重复以后必须有很高的准确率,这样才能作为一个比较扎实、比较完整的理论去进行推广。如果我们仅仅凭着感觉、经验就给出判断,这是站不住脚的。对于学生来讲,学这些东西对他以后是没有多大好处的,没有逻辑性的理论取得不了有效的重复性。

理论要有逻辑性的推导过程,我们能推出它是这样,然后还能证明它不是其他的结论,通过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得到的这个结论是完全可靠的,这在任何一个学科都适用。比如西方科学,对于一些未知的现象,没办法很好地去推理,人们肯定就会想办法去解释它,在解释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假说,有的可能是比较靠谱的,有的就是不靠谱的,这个发展阶段出现问题并不是可怕的事情,这是必然的一个阶段,出现了问题以后,下一步则是通过实验,通过实战效果去验证它,最后都是为了证明这个推论有一个很高的重复性。理论为什么会发展?就是因为临床上发现了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了一些既定规律,然后由它来总结出理论,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而不是说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逻辑推理,就想当然的认为是什么,那么的结论终究是靠不住的。

##学习《伤寒论》条文很多心得

不管是伤寒也好,温病也好,甚至不管是中医也好,西医也好,我们研究的对象都是人跟疾病,所以不管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解读,不管用什么语言去描述这个事物,最后描述的东西必然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一样的。所以,《伤寒论》里头的条文只是在描述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机跟症状的一些客观的联系。如果我们仅仅把这些条文当做一个个的实例,当成张仲景给一个个病人看病,你会发现条文里头写的这些症状,他就用了这张方子去治,那么这个方子的应用范围就极大地缩小了,你就不能够灵活去运用。

打一个比方,可能不是很恰当,但是能说明问题,就好比我们学数学应用题一样,比如说是相遇问题,大车、小车相向而行,问什么时候能相遇?如果我们在这个例题上学死了,当你去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发现根本就找不到跟你这个例题完全对应的情况。也就是说,你仅仅按照例题去套实际问题的话,永远都套不到一个很合适的。如果你把这个道理学会了,会发现生活当中好多的复杂问题里头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

《伤寒论》条文也是一样,你会发现好多疾病当中,它可能包含着某一个条文里头的一个道理,同时它还包含着其它的一些道理,所以一个具体的病例可以做一个拆解,拆解完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一个具体实例里头涵盖交叠着好几种情况,最终产生一个共同的疾病发展过程。那么你解决它的时候,也应该把它拆解成最简单的,然后在不同的时机,运用不同的方法,或者是说在不同的时机,用几种方法揉合起来,就像合方这样,那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要对条文作一个灵活的处理,然后用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去把复杂的问题给它说清楚。

但是实际上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可能也只是对整个《伤寒论》的条文会有一个不同于课本所言的一个认识,仅仅是明白了这一点在临床上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知道如何从读书、从课本延伸到复杂的临证上。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这些书本上讲的东西具体化了,要找到它背后所引申的含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葛根汤症状是什么样的?如果你仅仅是记成“项背强”这样的一个症状,应用的范围可能就非常非常窄了。但是如果你从这个症状发散出去看的话,会发现它可能是跟津液的损伤有关系,那么你就知道了,如果在桂枝汤中出现了津液损伤的时候,它可能就是在原基础上加一些生津的药,至于什么时候加葛根、什么时候加麦冬或者百合之类,你可以把这个问题给扩大化。这个方子就不仅仅局限于桂枝加葛根汤本身,也不仅仅局限于你只能开桂枝汤兼有项背强几几的这样一个症状。这一类的问题,你都可以融会贯通。

之后你在临床上会发现,好多的疾病,比如说外感病,它有可能会出现好多其他的津伤的症状,你要是在《伤寒论》里头去找具体的疾病对应的话,很难找得到。但是你要是学会了方子中的加减,可以说是你就会自己创造出很多新的类似于桂枝汤的一个加减,这些方法是能够对应到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的。认识到这个问题以后,你所看到的深度就不一样了,虽然有好多不同的症状,最后你会发现它都是这一类问题,那么就可以用这一类的方法去解决。

我现在虽然是以《伤寒论》做例子,但是事实上你再看其他的一些书,比如温病的书,或者金元四大家的书,都是一样的道理。就是我刚才说的,你不管是以哪个学派为出发点,以中医或者是西医为出发点,它解决的问题都是人跟疾病,所以虽然它描述的语言上有差异,但是所反映的问题、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应该透过文字本身去找文字背后所描述的道理。

##对于青年中医学习建议

从我的经历来看,首先要对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在看书的时候不能只了解字面意思这种程度,在脑子里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就是这个条文或者是这一段理论,它说的内容肯定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描述的现象本身,我们应该想办法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它。当然,可能刚看书的时候理解不了那么深,这个是没关系的,可以结合临床来理解。

在临床上你可能发现一个问题跟书本上的这个理论很相似,当多次碰到相似的问题时,你就会发现可能可以用一个方法去解决,但是这些具体的实例之间还有差异,那么你就应该去分析这些实例之间的差异,以及背后蕴含的这个病机是什么?在临床上接诊更多这样的案例之后,你可以更好地去归纳总结,然后你再用这样的一个归纳总结的东西去对应这个理论,这样反过来对照的时候,可能你会发现对这个理论的理解比原来更深一步了。

临床跟理论都要反复去总结归纳,然后再去验证,最后理论再去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证明理论。所以一方面我希望大家看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要流于表面;另一方面,就是在临床的时候要细心,一定要从大量的病例当中去归纳总结。

作者:史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