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总论观指导下的针灸学

针灸,能不能用到《伤寒论》的总论精神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讲到著名的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

他年少时就随父学习中医针灸,后又师从名医,到过日本,是国内第一份针灸杂志的主编。

1954年,他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聘请为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后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们从他的一本书里就能得到答案,《伤寒论》的总论精神可以在针灸学上应用。这本书就是《承淡安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

在《中医人生》里我讲述了得到这本书的经过。当时我已学针灸三五年了,在当地义务给农民看病。有一个患者,是我们村子里唯一一个姓翁的老人家,一个吹打艺人,以帮人办红白喜事为生。他走南闯北,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但患有严重的老慢支,且经常腰腿疼痛,故请我为他针灸。我几乎所有的穴位都针灸过了,可疗效总是不好。

我这才体会到,临床医学是真刀真枪的学科,没有真本领是寸步难行的。阿旺公总是劝我要把针药结合起来,常常对我说:“针灸是有效的,但是一个中医师只会针灸而不懂中药是不够的。”

听了他的话,我内心震动很大。之前,我一直受“万病一针”思想的影响,认为任何病都可以用针灸治愈。这个思想是从我的老师那边得来的,因为老师开始的时候也不懂中药,认为针灸可以治万病,也的确治好了很多疑难病。

但是客观地讲,光用针灸有时确实是不够的。因此,回去以后我就想学中药。开始我读的书是《伤寒论》,读了很长时间也读不进去。我当时就想,针灸的经络、穴位都比较熟悉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也都懂了,如果世上有一本讲《伤寒论》的书,治疗上不用药而用针灸的方法,这样反过来或许有助于我对《伤寒论》的理解。

原以为这只是个白日梦,没想到后来真的找到了这样一本书,这就是《承淡安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

那为什么承淡安先生在这本书里要附针灸疗法呢?原来抗战期间,承淡安先生受西南一所中医学校邀请去讲针灸,当时学校讲《伤寒论》的老师因故来不了,就让承先生代课,于是他就开始讲《伤寒论》。

当他讲桂枝汤类方时,下面就有学生说,老师你讲了有什么用,现在桂枝也买不到,芍药也买不到。抗战时期中药的供应链断了,方子虽好,但买不到药也没法用。

因此,承先生就想到在无法用桂枝汤的时候可以用什么穴位来代替,无法用柴胡汤的时候又可以用什么穴位来代替。他本身就是针灸专家,有先天优势,所以他上课除了讲《伤寒论》条文方证对应外,还讲用什么穴位来代替方药。

这样穴证对应的思想无形中就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这就超越了一般针灸处方用穴的规律。一般针灸治头痛,总是要讲哪个穴位,分布在哪个经脉,然后循经取穴,远端取穴,邻近取穴;或者取跟头痛有关的特殊穴位,比如百会。但是若用《伤寒论》总论思维作为指导,那就是另外一个天地了。

有一个学生,头痛很长时间,同时腹泻、清水样便,胃里怕冷,稍微吃点凉的、冰的胃就很痛,同时口水又多。西医诊断这个病是比较容易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肠炎”,但是治疗只治标,没有治本。像这种情况,一旦懂得了《伤寒论》方证辨证,知道他胃冷、口水多、腹泻、清水便、手脚冰,就是理中汤证。

“口不渴下利”,首先就要考虑理中汤。同时他又头痛,这就是桂枝理中汤证。可这个学生有个毛病,很怕吃中药,中药吃下去就难受得不得了,那就用总论思维指导针灸治疗。如何取穴?

根据承淡安先生的经验,就是对应理中汤的一组穴位加上治头痛的一组穴位,也就是桂枝理中汤的一组穴位。我参考他的穴位,灸中脘、气海、足三里,都是双侧;针外关、合谷,也是双侧。每天针灸1次,2天就见效了。见效后患者坚持了2个疗程,10天停1次,20天就治愈了。

这个患者到现在也没有复发。这就是用总论精神,用方证辨证的精神指导下的针灸用穴,它补充了现在以疾病分型用穴的常规方法。承淡安先生是非常了不起的针灸学家、医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临床疗效也非常好。

他所运用的这一套穴证对应的方法,并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在《伤寒论》精神的指导下,用方证辨证做指导。

假如我们都能够做到方证辨证地用穴,我们就可以针药结合。有的患者针药结合治疗的效果,比单纯用药或单纯用针都要好。

当一个患者用方证辨证,辨出一个小柴胡汤证时,我们也应知道穴位该怎么用,最好针药同时治疗,这样不仅扩充了治疗范围,也能提高疗效。

作者:娄绍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