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伤寒的重点难点
我是在大学本科就开始学《伤寒论》,我们当年读本科的时候,临床的机会不是特别多,所以当时我学习呢,就是先熟悉教材,把《伤寒论》当中的字词搞懂,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熟悉教材之后,就把重点放在了伤寒条文的背诵上,把条文都背了下来,打下了基础功。对条文熟了之后啊,对《伤寒论》不同的方证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相互之间的前后联系就很清晰了,对一个方证的理解不是割裂开的、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说,第一个阶段主要就是背条文。
那么,熟悉了教材、背诵了条文,有初步的理解和基础知识之后,我就开始阅读历代医家注解伤寒的著作。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因为成无己是以经解经,从《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原文,所以说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传承关系,更深刻地体会到《伤寒论》是如何践行《黄帝内经》理论的。这就是我学习《伤寒论》的第二个阶段,课外阅读古代包括近代伤寒医家的一些注解。
那么,第三个阶段呢,就是读医案。作为刚刚入门的中医,实践机会还不是特别多,不能够亲手在临床上去运用理论治疗疾病,那么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读医案。古代的医案,我主要读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和清代喻嘉言的《寓意草》,这两本是论理非常详实的,大部分古代医案记录过于简洁,不适合初学者。近代的呢,主要就是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和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一些医家所写的医案记录。确确实实来讲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中医行业考核奖评制度的弊端出现,现在很多搞中医的人呢,内心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所以说现代人出版的医案呢,总体上缺乏客观性,所以我主要就是读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医案。
所以,我本科阶段大体是这样来学伤寒的,就是背伤寒,读古代医家的注解,读古代和近代医家《伤寒论》针对性很强的这种医案来了解原文。到了硕士阶段之后呢,第一天入学就开始跟着老师上临床了。我们老师教学生是手把手的,让我们自己去跟病人接触,收集第一手资料开出处方,然后把处方交给老师批阅,最后再把这个处方抄过来交给病人。所以说,在临床实践上,老师是把我们推在第一线,他来把关,所以成长就很快。我个人觉得,学伤寒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得到一个明师的引领,这个明师引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多的是临床应用上的指导。我的老师不管是理论水平还是临床水平,应该说在伤寒业内都是很高的,临床效果做得到,理论也能说得清,对于我学习伤寒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主要就是跟明师学习《伤寒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之后呢,就是自己在临床上反复地去使用伤寒、揣摩伤寒,有意无意的去用,把咱们伤寒的理论和方证不断去验证,验证之后回过头来再去校正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个人觉得呢,把伤寒的理论进行临床实践的时候,确确实实是一个反复矫正、反复提高的过程,这应该是到了一个自我提升的阶段了。然后,临床之余我静下心重新读《伤寒论》原文,从头到尾就按条文顺序读。这个时候再读原文,经常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尤其是更能够清晰把握《伤寒论》辨证论治当中的一个整体逻辑思维。
所以,对于我学伤寒的经历,概括起来呢,大体就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就是背条文,熟悉通篇条文的顺序和内容;第二个,读古代医家的注解;第三个,读古代以及现代可靠的跟咱们伤寒相关的医案;第四个就是跟明师,跟伤寒相关的明师,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提高;第五个,那就是自己在临床上的反复地去琢磨、应用、验证、校正和提高;当然,还有第六个,就是重新读《伤寒论》原文,掌握张仲景六经辨证的整体宏观思维,以及《伤寒论》的整体逻辑顺序。
我觉得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可能是我们中医一生都在做的事情。更准确的说,不单单指《伤寒论》,应该说四大经典都是咱们必备的案头丛书。经典当中所讲的内容,是我们真正根源上的传统中医的核心,这是源头,我们学中医就应该从源头来学。因为在临床上我们会遇到的很多问题,回过头来可能都能够在经典当中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具体的手段,绕来绕去,最后还是会绕回到经典。
在学《伤寒论》之前,我们应该对《伤寒论》这本书必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本书到底是一个临床的医案集,还是一个理论著作呢?或者是两者都有呢?这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看《伤寒论》用的一些文词,都是非常朴实的,没有那么华丽,给我们的感觉,张仲景不会是当时 很知名的一个文人吧,他一定是一个医生。作为一个医生,我想,在他的临床治疗当中,跟我们今天应该也是非常相似的,回过头来归纳总结自己的一些成功失败的案例的时候,一定是会用最简洁的、最朴实的文字语言给表达记录下来。所以从《伤寒论》行文的特征来看,简洁朴实,没有虚浮,没有浮夸,更没有那么华丽,它像是一本临床的医案集。
不过,我们说可以把《伤寒论》当做客观存在的一个个病案去理解,但是《伤寒论》绝对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临床医案集,它里面的113方,包括398条文,还蕴含了很多内容。我们知道,《伤寒论》当中的主体方药是来自于《汤液经》,所以说如果你把《伤寒论》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医案集的话,就有点像是一本《汤液经》的经验方了,这个经验方可能很多人是没有办法去拿来用的,但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不是这样子的,它在《汤液经》的基础上有升华,有创造性的东西,具备有非常实际的理论指导意义在里面。
所以,我们一般是这样来评价《伤寒论》的,这本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桥梁,把内难经典和经方揉为了一体,它有理论去指导这个经方的应用,又用这个经方的实际应用来验证或者说反证了经典理论的科学性。所以说,它应该既是一本理论著作,又是一本医案集。我觉得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基础。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的书,时代久远,文词生晦,对于一般的初学者,懵懵懂懂地跳进来学,是有一点难度的。如果有一个从初学到有所提高,在临床上去反复实践应用,有自己体会的这么一个人来做引导,那么入门就比较容易一些。
另外,很关键的一点,在学《伤寒论》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学习它的目的是什么。我经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叫“为用而学”, 你学《伤寒论》就是为了要用它。我对同学们要求,只要你听我的《伤寒论》,学了你必须要去用、尽早去用。给你自己用,给你身边的人用,我们都是非常鼓励的,有疑问我们再来去解答。我不会跟你过多地说《伤寒论》多好多好,不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几千年下来已经有历史的结论了,关键是大家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去看它怎么好的。古人说得好,“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提倡在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及早的去临床实践,验证《伤寒论》,你学了,去实践了,有收获了,发现学的东西能够解决问题了,才会体会到这是很愉快的事情。大家学习的时候,要有这样的一个认识,这是很关键的。
学习《伤寒论》,一般来说我们推荐三本参考书,第一本《黄帝内经》, 第二本《神农本草经》, 第三本《金匮要略》, 这是我们学伤寒必须要有的参考书。你一看这三本参考书,加上《伤寒论》,那就是四大经典了,对吧?所以,四大经典就是个整体,不能够把它们割裂开。其实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在学《伤寒论》的时候,要有咱们中医最传统的理论认识,像《黄帝内经》传下来的天人合一的这种思想理念,以及《神农本草经》当中的用药法度、药物功效的认识,我觉得应该都是基础,然后伤寒和金匮也应该相互参照,不能够割裂开。
对于《伤寒论》条文的学习,我们重点是放在什么地方呢?第一个是对它当中的字词的理解,第二个是对整个条文所表达的核心理念的理解,这点最为关键。因为《伤寒论》条文过于精简,如果说单纯的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没有一个临床的反馈去深入分析,那你确实会觉得学完了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为什么要强调“为用而学”,学了马上就用呢?因为学和用是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和理解《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而不是说把它当作一本理论著作摆在那儿。
关于《伤寒论》方药的学习,在学《伤寒论》的时候,我们经常讲一句话,“重法而不轻方”。所谓“重法”,就是这本书给我们讲了中医最根本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东西,而这个“不轻方”,是因为方是我们在践行这个经典理论时候的一个载体,这个载体我们今天可以用,但是不会死守在113个方当中,所以说“重法而不轻方”。
《伤寒论》学习的难点,我是这样觉得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思想认识上会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实也经常是自我否定、自我纠正的一个过程。像我自己,可能在前两年是这样认识这个条文的,后两年就不这样认识了,会有这种认识上的一个变化。这个呢,更多的是来自于临床实践当中的一个印证,或者是反馈。
今天研究《伤寒论》的大家特别多,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比如方证、气化、五运六气等等,每一个认识的立足点不一样,我们不能说它就全对,也不能全面否定,实际上都是可以相互借鉴提高的。我谈不上大家,只能说在这些年的学习伤寒教学和临床当中有一些体会,所以学习上广开思路,多接触其他医家是怎样来认识和应用的。我觉得,在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上,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思想的碰撞是可以相互参照、相互提高的,这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过应该强调一点,必须以临床为导向,如果只是坐在这儿谈,说这个伤寒条文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没有去印证,那价值并不大。
作者:鲁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