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参

作者:

##人参滋补,送礼佳品?

人参,是世人认知度很高的一味中草药。大家对它的印象是滋补佳品,曾一度成为送礼的首选。

但坦白讲,滋补这个概念是个被商业炒作坏掉的极大的误区。 为啥子?二点说明:

一,滋补若是好的,应该普遍适宜。但人参有的人吃了受用,有的人吃了却上火,流鼻血,甚至掉头发。可见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所谓“滋补”。

二,在古典中医的理法中,其实是没有“滋补”的概念的。古典中医乃道易之学,讲求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什么是最好?不是补益越多就是越好。而是人体生态守中平衡,自然循行运转,而且不需要人为干涉(这才是“无为”的真义),才是最好。

因此古典中医“以顺为补”,以人体气机顺畅为好,“以通为补”,以人体身心通透为好。“以平为期”,令人体阴阳气血平衡才是最好的健康期望啊。

##人参性寒,还是性温?

走出认知误区后,让我们正解人参。

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以吉林长白山出产的人参为道地药材。其色黄,味甘,气凉,质润,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

但人参到底性寒还是性温?自古一直争议不断。

执性寒观念者的依据是,《本经》明文: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不喜风日,向阴而生。生长极为缓慢,得地阴之精。故能补阴,止消渴。入五藏(五藏为阴脏)。 执性温观念者亦有依据。陶氏《别录》明文: “人参,微温,无毒。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治肠胃冷痛吐逆者,必为温药。何况能生在冰天雪地里的物种,通常是性温的。否则存活都是问题。而且很多人吃多了人参便会上火,亦是明证。

这是咋回事?都有道理呀。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易经里——“阴阳不测谓之神”。

人参又名“神草”,“如人形者有神”(《别录》语),微寒微温之义,其实是非寒非温,即寒即温,阴阳不测之谓也。

##人参之功,乃入阴化阳

物阴者喜高燥,人参生于山谷,确是体阴。但物阳者喜阴翳,人参长于树下,乃阴中之阳。 人参更重要的一个属性,是色黄味甘,皆为土性。而且初生一丫,五年才生二丫,十年才长三丫,年深日久者才能长到四丫,尽得土气之精华。故此在《辅行诀》中,人参的五行能量配属为土中土。

土行的能量是什么?是转输变化也,此乃最大的“阳用”。也就是人参之功,乃入阴化阳。

白虎汤证中,“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止渴,为何不直接加栝楼根(天花粉)?在《本经》中栝楼根“主治消渴”,岂不更适合?为何是加人参?

白虎汤证大汗出,伤了津液,津属水属阴,重点来了,人体缺水,补水行不行?不行。水在人体里必须经“化气”,才能“散精”,输布全身。栝楼根性寒,只能入阴,而不能化气。只有用人参入阴化阳的“特异功能”,才能真正入阴生津!

赞叹不?人参之功,入阴化阳,入气药而生气,入血药而化气,入风药而布气,这就是人参独有的“阴阳不测谓之神”也。

##除邪气之功,在扶正气之能

另外,人参得天地精华,大补人身元气,其“除邪气”之功用也极尽曲义秘奥。 气分邪正,病有合分。

病合者,正邪之气(能量)胶着并居而相争。这种情况多见表证。我们常见的感冒(古称伤寒)发热,就是人体的正气向外抵御风寒之邪气所呈现的症候。此时当全力解表攻散,祛邪为主,不可加人参。因正邪气混合不分,补正亦会助邪。

而当病分者,邪正相离。人体则虚实夹杂,往来寒热,此时可加人参以扶正,与祛邪之品一同补泻兼施,兼用无碍且相济。

这就得出一个精微的区别。人参“除邪气”之功,在于其“扶正气”之能。所谓“邪之所凑,正气必虚”。但人参只能扶正,祛邪尚需祛邪之品的配合。

因此,人参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扶正。

##使用人参的禁忌条件

同时要注意,正不虚时,不可多用。邪未祛时,亦不可单用。这就是使用人参的禁忌条件。也是为何有人吃了受用,有人吃了上火的原因。

津液不足,又体质虚弱者,中医称为“气阴两虚”者,适当服用人参,入阴化阳,生津补气,自是裨益好事。

但体内有热证阳证实证,邪气未祛者,或表证未解者,若服用人参,则只会助邪,反为所害。流鼻血,掉头发,都是火热邪气所致。

注意,此非人参化阳之热,而是这类人本来体内就有火热邪气未除,经人参生发正气的一鼓荡,又没有祛邪之品的兼用并施,反而激发助邪为害。

同时,还有一种情况,易被人忽略,就是阴盛而阳衰下利(拉稀)者,也不适合服用人参。很简单,上文已知道人参有入阴生津之效,本已阴盛(表现为舌苔白厚,水滑),阴上加阴,自然不宜。

但若是中阳虚衰(脾阳虚,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而致的下利者,则适合用人参。比如大名鼎鼎的理中丸。

由此可见,人参之致用,阴阳不测(得乎阴阳妙变之理),善用者如神,滥用者为害也。

##人参的用量与使用指征

人参的用量: 在正邪已分,需补泻兼施时,若邪盛,开解祛邪之药用的亦多,如此耗散正气就多,伤津亦多,故而人参的用量亦大,否则不足以驾驭和平衡。此时人参好比参与作战的后勤补给部队,要与前方作战的投入程度相当。 但在体虚补益之用时,只需要与相称之品相当或相衡即可,用量反少,太多反会壅遏。其主要作用在于宣通。此时人参之用,是为了“以通为补”,如同少量加点润滑油,让机器活络发动起来,从而自行运转。

此人参用量之多少,又尽乎阴阳权变之机也。

按当代经方大家黄煌的总结,人参的适应人群为: 其一,心下痞硬、呕吐不止、不欲饮食者。

其二,身体疼痛、脉沉迟者。

其三,烦渴、舌面干燥者。

其四,恶寒、脉微者。

同时,使用人参还有三个客观指征:

第一是脉象,由大变小,由浮转沉,由弦滑洪大转为微弱;

第二是体型,逐渐消瘦,古人所谓的虚羸,就是对身体极度消瘦的一种描述。

第三是舌面。舌面多干燥,患者有渴感。

再就是面色,面色萎黄或苍白,并无光泽,即为枯瘦。

总的来看,人参多用于消瘦或枯瘦之人。若是肥胖体型,舌体大而舌苔厚腻、面色红润或晦黯或腻滞者(此即为有实证,热证,阳证,郁证者),虽有心下痞硬、口干渴、脉沉迟者,亦非人参证。

##人参党参有不同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 人参的主产地,古代是山西上党,后来转至辽东。古代上党地区除出产五加科人参外,尚出产桔梗科植物党参。党参在清代以后独立为一种新的药材品种,药肆常常用以代替人参。

但是,两者的功效有较大的不同。按传统用药习惯,气阴不足的重症大病,非人参不可。如仅仅是口干、食欲不佳,则可代用党参。但用党参,亦有一点:表证未解而中满邪实者,不能用。

豁然可悟了吧?你还会因某种东西好,据说“滋补”,就不辨体质,不审虚实,不分青红皂白的大把吃吗?

至此,参之用,明矣。万物之用,知矣。中医之道,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