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科医生的瘙痒
有一个疮科医生,经常帮病人配药,时常为了图方便,没有戴手套,这样接触了各种药物,导致手部皮肤瘙痒。刚开始他不以为然,自己搞点黄连、丹参解毒清心的药物,吃了瘙痒就好了。于是他照样我行我素,配药不戴手套,瘙痒又反复发作,这时再用清热解毒除湿的药物,效果就不理想。
民间常说,翻病没翻药。也就是说,如果你这病因为行为不节,用药治好了,但却没有调整生活行为、工作方式,下次再得这病,用同样的药就很难有疗效,这就是很多慢性病疑难病反复发作的道理,也是皮肤病难缠的原因。
就像有些病人明明颈椎不好,吃几剂葛根汤效果特好,颈不僵,头不晕,但是他照样久坐电脑旁,熬夜上网,消耗精气神,不以此为苦。结果颈椎病再次发作,这时用原来的药方,甚至加强剂量,加大药味,效果都没原来好。
中医不是用药来替你错误的行为买单,而是让你认识到什么是正常的生活习惯,用药来帮你暂时度过疾病的痛苦而已。
这疮科医生手部奇痒无比,抓哪哪痒,而且皮肤抓后流血水。他就用自己调配的解毒外敷膏,敷了也只能让瘙痒稍安,毕竟因为风毒入血,痒在手部皮肤只是标,血液里头毒邪蔓延才是本。
所以他抓身上、背上、脚上,纷纷都瘙痒,可为什么用了这么多解毒药,甚至连普济消毒饮都上去了,还没能够将身体毒邪清出体外?
没办法只好自己的头发请别人理,自己的病请别人医。
这疮科医生找到江老师。江老师看他舌体淡胖有齿痕,舌尖又带点红,明显是脾虚,又有些热毒,这时一味地泄热毒会加重脾虚,一味地补脾气,恐怕会助纣为虐,抱薪救火。那该怎么办呢?江老师随手开了黄芪50克、生甘草30克,就两味药,三剂。
这是什么方子?没见过。这汤方能治瘙痒?看不出来。
但是病人服一剂,瘙痒大减,皮肤疮口流水,服完三剂药后,居然收口结痂,痒痛之感没了。这疮科医生自己又吃了七剂,肌肤连抓痕都消失了。
他大惑不解地说,我治疮疡多年,用尽各种毒物,以毒攻毒,自己小小的疮痒也治不好,我连蜈蚣药酒、蛇蝎蜜丸都尝过,也没有治好我的瘙痒。凭什么这两味药轻轻一点,就痒消风止?
江老师说,其实内科医生最重要的是平脉辨证,而很多专科医生偏重于对病治疗。平脉辨证就像裁缝量体裁衣,对病治疗就像食堂里的大众菜,至于合不合身体,合不合胃口,那就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
而这疮科医生脉象濡弱,明显体虚为本,所以重用黄芪补气,而瘙痒、舌尖红,乃药毒、风毒为患,重用生甘草可以解百毒解药毒。
对于中医而言,不在于用多强悍的解毒药,而在于你身体免疫力强不强。免疫力强大,就像一个大人,他不拿武器,可以轻松地击倒一个拿武器的小孩子。
而免疫力不强大,就像一个病弱无力的人,他拿着一条大棍子,未必能打得过一个身强体壮、赤手空拳的大汉。
体质强壮是本,武器锋利是标,当然最好能够标本兼治。可如果你本都虚了,再厉害的武器,也难以发挥到它的巧妙之处,这在中医里叫正虚不运药。
所以江老师没有用像皂角刺、蜈蚣、全蝎这些厉害霸道的药去治他的瘙痒,反而用黄芪甘草汤,补气解毒,扶正祛邪,达到正胜邪退的效果。
可是为何周身风痒不定,用培土之思路可以治好呢?江老师说,土虚则风动,土厚则风息,就像虚弱的孩子容易抽风,当身体肥壮后,风就能够被土气镇住。好比花盆中的植物,被大风一吹,连盆带花都被刮倒。而土地里的植物,风就没那么容易吹动它。
一个人容易有风痒,瘙痒不定,游走流窜,就是一股风之象,当祛风药无效果时,必须要培土以治风,所以黄芪、甘草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够令中土丰厚,其风自息。好比树木如果扎在丰厚的土中,风就不容易吹倒它。
但是用这种思路要注意:病人往往是久病缠绵,反复用药难以治愈,导致脾虚土弱,才可以用培土息风、培土解毒的思路。为什么培土可以解毒?很多人不理解。
其实只要看大自然就知道了,医道自然,医学之道源于自然。
垃圾臭味满天飞时,挖个坑,用厚土把垃圾埋掉,既没有满天飞的臭气到处传播污染,也能够通过土壤把垃圾腐化消纳。这就是土能够伏臭气、伏浊气、伏毒气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