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源性咳嗽

江老师在他的笔记里写道,学中医就像学道,需要沉潜内敛,不受干扰,并且一门深入,长期熏修,才有可能问道医学巅峰。

现在很多中医学子,心难沉,气难静,老想一下子找个金刚钻,偏方秘方,铁饭碗就吃一辈子。

江老师说,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呢?不是方子在治病,而是人在治病,人没有智慧,再好的方子也没有用。你叫一个没有任何武术根底的人,左手拿屠龙刀,右手拿倚天剑,也打不过一个武功高强,拿个扫把的人。

所以中医最贵重的不是偏方秘方,而是一种破解疾病的思维。

有一例反复咳嗽的病人,先是吃西药止咳消炎,咳嗽不止,后来找中医,从五脏辨证,又是培土生金,又是引火归原,又是疏肝理气,但是咳嗽始终未得治愈。

这病人找到江老师。江老师看他的病历本上有十几首出名的治疗咳嗽良方,比如止嗽散、清燥救肺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但是这些方子吃了都没有效果。我们不能怪方子,应该不是方子的问题,而是人用药思路的问题。

于是江老师抛开咳嗽,仔细地问诊,发现病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咽喉发痒时,就会引发一阵咳嗽,很难止住。特别是骑摩托车回家后,晚上咳得难耐,睡不着觉。

江老师说,这脉象又带点浮,乃风邪袭表,风胜则痒。你这是喉源性咳嗽,也就是说常规的肺气通于咽喉,按肺咳来治是治不好的,这是咽喉有邪风引起的咳嗽。难怪骑摩托车,或抽烟厉害时,咳嗽必然加剧。那该怎么办呢?

江老师随手开出祛风止痒的药,比如荆芥、防风、薄荷、蝉蜕、僵蚕。然后考虑到这些药虽然能祛风,但是并没有针对性、方向性,必须要加上药引子。俗话说,兵无向导不达贼境,药无引使不至病所。用药没有一个引导,就很难达到病所。这时江老师又加了桔梗甘草汤进去,这可是专门引药至咽喉的一组对药。

把这前面五味驱散邪风的药力集中作用于咽喉,病人吃了一剂药就感到有效,咽喉发痒减轻,自然咳嗽减少,连吃五剂药,就很少迎风咳嗽了。

真是太巧妙了,常规内科书籍里哪有这样的记载?这都是临证之中灵犀一点的体会。

如果不是这种治病求本的中医思维指导,怎么能够对这么疑难的咳嗽直接用药,击中病机,把病治愈?所以学医不单要背各种汤方,更要有这种宝贵的思维。一种治病求本的思维,往往比十个百个偏方秘方更管用。